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华)谈到“非遗”技艺,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古老有味道但又有距离不实用”的印象。而在望城区靖港古镇,有一个年轻的非遗传人用文化创意为古法蓝染技艺插上时尚精致的翅膀,让“非遗”火了起来。今天,望城区蜡染扎染传统服装印染技艺传习所在这里挂牌,向更多人免费传播非遗技艺、展示非遗魅力。
望城区蜡染扎染传统服装印染技艺传习所位于靖港镇洛春脂意蓝染艺术馆。一走进馆内,就如同坠入了一片蓝色海洋,蓝染的衣裙、蓝染的挎包、丝巾、鞋袜甚至还有蓝染的布娃娃、笔记本、笔袋、雨伞、挂钟……林林总总的,品类多达50余种,款式更是数百种,关键还没有一款重样的,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蓝染包括蜡染和扎染,可以任凭制作者的心意和想象来创作,所以每一款都不同,走出去绝对不撞衫。”非遗传人、85后姑娘冯灿就是馆主,身穿一袭蓝色旗袍款款走来,一下子吸引了好几位女士上前询问,她身上的衣服卖不卖。
“没想到蓝染也可以这么时尚、实用。”带着一群学生前来古镇写生的美术老师李女士,挪不开步子了。她表示,走过很多景区,纪念品同质化还质量不高,这里的非遗文创产品激起了她的购买欲。
馆外设置了蓝染技艺的体验区。一个晾晒架、一口大缸、几排桌椅赫然入目,两条刚制好的蓝色丝巾随风飘荡。冯灿熟练地揭开大缸上的封皮,一股奇特的香味飘来,“这是用板蓝根鲜叶制作的染料,十分环保,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据悉,需要上百公斤的板蓝根鲜叶方能提取出一公斤的染料。而这个过程被冯灿称作“养缸”,“需要一个月的投喂材料,方能把缸养活,之后才可以染制出靓丽的蓝色织物。”
“蓝染包括蜡染和扎染技艺以及雕版印染,目前我这里主要是前二者的技艺制作,即便是同一个工艺同样步骤操作,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变化多端。”冯灿手持蜡刀,一勾一画,一绕一点,一朵牡丹花跃然画布之上,再浸入染缸,美轮美奂一方蓝布让人惊艳。又有游客,兴致勃勃,将白布用线随意扎起,再从染缸捞出来,结扎的部分没有完全浸透,拆开后图案斑驳灵动。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功能,不经意的碰撞,将美融入到了骨子里。”梦菲成了蓝染制品的忠实粉丝,“这里的东西不但好看,重要是环保、原生态,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皮肤敏感的也可以穿。”
“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可以免费传授。”冯灿现在有点小苦恼,由于销量太好,纯手工制作导致供不应求。
“小时候,外婆、妈妈、都是用蓝染布给我们做衣服穿,耳濡目染就学会了。” 冯灿是湖南妹子,老家在新化,从小就有股子辣妹子的闯劲。20岁不到,只身到了长沙求学,自考本科毕业后,她先是进入了房地产业,短短五六年里,从普通销售一直做到了拥有了自己的房产销售代理公司,之后又投资过美容院、化妆品等。
“我也自制过蓝染衣服,常常引来朋友的羡慕。”生意蒸蒸日上的冯灿最开始并没有把蓝染技艺当作事业发展。后来,她与在北京打拼的小伙子鲜于圣哲相恋、结婚,“他在北京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对美和创意,也很有感觉。在他的支持下,我们开发了一些中式创意产品,反响还不错。”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冯灿回到了湖南养胎。第一次来到靖港古镇,穿着一身自制蓝染衣物走在石板路上,分外和谐,还不时有游客追问身上衣服的来源,“靖港很美,古香古色,让人心情舒畅,氛围也很适合非遗事业的发展。就这样,我们回了湖南发展。”
当儿时记忆变成了事业,冯灿干得比任何时候都发狠,磨练技艺,钻研产品,常常一干就是通宵达旦。好的产品不缺乏伯乐。一年多来,冯灿的小店月销售额达到了10余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遗+”多样化融合也日渐成为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穿过蓝染的粗布衣,只可惜没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被淘汰了,如今的回归让人眼前一亮。”靖港八大碗非遗传承人肖力感慨万千,“非遗的传承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方能有生命力。”
无独有偶,在望城区铜官,“90后”非遗传承人刘嘉豪将古老的柴烧制陶技艺搬上了网络直播间,近千人围观,一个多小时的成交额就能有上万元,还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艺。
望城区文化馆馆长熊和平表示,望城区目前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46项、61位传承人,部分项目发展处境艰难,更别说走向市场,“肖灿、刘嘉豪等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用更开阔的见识和活跃的创意,为非遗注入了活力,带火了古镇,为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米乐m6小罗在线登录 上一篇:科技创新改变纺织印染行业 下一篇:传承草木染工艺松江乡村有天然“染料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