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几乎都是由布依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布料缝制而成。当地妇女祖祖辈辈从母亲那里习得这一饱含浓浓母爱的制衣技能。2014年,布依族服饰被贵州省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现代布依族服饰还吸收了更多时尚元素,使其紧跟现代潮流。
王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服饰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71年3月,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新桥村坡落组一个布依族家庭。1993年,她从北京服装设计学院以中级服装设计师资格毕业。当时许多心怀梦想的同学都奔向大城市追逐美好前程,王菁却毅然选择回到贵州,留在家乡发展民族服饰。
去年年末,临近春节期间,王菁的民族服饰生产车间涌入大量订单。“大部分订单是当地人预定的,尤其是年轻男女,想在婚礼上穿着布依族服饰完成庄重的仪式。”同是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菁说道,“有的是游客买去体验用,他们喜欢穿当地民族服饰沉浸式体验布依文化。”
走进公司的秀坊里,各色各式民族服饰融映入眼帘。“我主要是制作和经营贵州民族服饰,布依族服饰最多。”王菁介绍,“一方面,希望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另一方面,我也想尽力传承这些百年工艺。”王菁注重在传统服饰工艺中注入现代美学,同时又保留一些重要的民族符号。
“我们主要升级了传统服装的设计和剪裁。”她提到。例如,王菁改变袖子和腰部的设计,突出女性身材曲线。她还在裙子腰带上做提花刺绣,使衣服看起来更精致。
此外,王菁还大胆尝试更多撞色搭配,新颖的服饰风格果然吸引了更多女性选购。这些创新变化让她制作的服装悄然热销,但她也不忘保留传统布依服饰图案元素和主色。
布依族人热爱生态,保护环境,他们对自然的崇敬都体现在了衣服上。“一般来说,花、鸟、鱼、虫是布依族服装上最主要的图案,”王菁说,“这些设计都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才逐渐变化成我们看到的模样。”
服装风格因地理环境而变化。王菁解释说:“例如,鱼和虾等水生动物更多出现在南盘江附近的刺绣作品中,而其他地区则以花、草、竹子和香蕉叶的图案为主。”
作为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姑娘,王菁从小穿着奶奶和妈妈缝制的衣服长大。“小时候,每当长辈们聚在一起做衣服时,王菁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一旁观看。五颜六色的针线在长辈手中游走,各式各样的图案在她们的指尖诞生,栩栩如生。”她回忆道。
慢慢地,从纺纱、织布、蜡染、扎染、挑花,到裁剪和刺绣,王菁开始各个击破这数十道工序。其中蜡染和扎染是最常见的两项技艺。布依族妇女以铜片制成蜡刀,以蜂蜡为防染剂,制作蜡染时,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再在将布匹放入靛蓝染缸中浸染。最后染好后的布放入沸水中煮脱蜡质,这样,一块呈现花纹图案的蜡染布就做好了。
扎染则是在绘制完花鸟虫鱼等图案后,用棉线穿针打结,缝扎好后就可放入蓝靛缸内染色,染成所需颜色后再用清水反复漂洗、晾干,等花纹逐渐显露,一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明暗过渡自然的扎染布料便成形。
布料做成后,刺绣技艺便派上用场,一般用于缝制和装饰衣领、袖口、肩膀和裙子等。根据图案和风格的复杂性,完成一套服装需要好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树立起民族服饰的口碑后,王菁更加重视服装的细节处理。同时,她还会特别关注他人衣服上的图案,遇到喜欢的,还会自个儿在家里用碎布复刻。一有机会,王菁也会带领当地妇女一起做针线活儿,缝制刺绣片或者小钱袋。“这些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王菁说道。
谈及涉猎民族服饰行业的经历,王菁表示,从中学毕业后,她被北京一家服装设计学院录取,这点燃了她对服装事业的热情,也成了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打零工,缝制物件儿,王菁攒下了足够的钱,开启了她在北京的学习旅程。
由于专业知识薄弱,她花了大量时间弥补欠缺,同时锤炼素描和设计技能。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王菁顺利毕业,并获得了中级服装设计师证书。一起毕业的同学要么留在北京发展,要么去到沿海一线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王菁坚定回贵州的决心,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民族服饰设计上。她说:“当时我只觉得家乡是我的根,应该回来。”
回来后,王菁在安顺蜡染厂做了4年的服装设计师。她在那里,她见到一些国际友人对安顺蜡染以及民族服饰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一幕启发了她探求布依族民族服饰的发展潜力。紧接着,闲暇之余她跑遍了兴义的各个村庄,惊喜地发现许多偏远山区的布依族妇女依然坚持着织布、蜡染的传统手工艺。
“在一次次调研采风中,我发现,古老的财富正在慢慢消失。”王菁说,一些百年以上的纯手工刺绣技艺已近失传。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传承下去、保护起来。”
因此,她决定回到兴义市传承和发扬布依服饰制作这项传统技艺。1998年,王菁从蜡染厂辞职,带着两个学徒和3台缝纫机回乡创业。
经过专业的分析,她意识到民族服饰发展乏力主要是由于制作粗糙、风格单调、缺乏精良设计,升级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2001年,兴义市举办首届“马岭河峡谷漂流节”,得知消息后,王菁断定“展示布依服饰的机会来了”。她立即组织准备工作,为导游和漂流参与者制作民族服装。最后,她的画被做成文化衫在漂流节上出售,服装则被选作景区导游和漂流划船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并作为节目表演服在漂流节晚会上展示。
大约两周后,一批工艺精细、风格新颖、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被销售出去,这也成了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这次策划旗开得胜给了王菁极大的信心,2002年,她开始自主创业,创建了布谷鸟服装制作中心,2005年组建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制作和生产以少数民族元素为基础的服饰等民族工艺产品。
之后,她开始向当地妇女提供培训,鼓励她们加入民族服饰制作行业,带领布依族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织出少数民族妇女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
想到依然坚守传统制衣的妇女们,王菁觉得,“那些老绣娘都是天生的美学家,每找到一位老人,我内心都很震撼。”于是,王菁把这些乡村刺绣师请到她的服装厂,教她们先进的民族服装工艺后,他们就可以自行在家制作了。
截至目前,王菁通过举办培训班已为黔西南州2000余名布依族妇女开展布依族服饰、刺绣、蜡染、织布等技能系统培训,其中有1000多名布依族妇女。
创业过程中,王菁胜不骄败不馁,遇到问题都会细心解决。她还专门从那些担心产品卖不出去的村民手里买下她们精心制作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增强他们对传统手艺的信心。
同时,王菁依然坚持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理更多传统布依族服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一些100多年前的服饰。”王菁说,“主人家不想要了,很热心地把衣服地给了我,我也送一些礼物给他们作为回报。”
2016年,王菁的布谷鸟布依族服饰博物馆建成开馆,博物馆集非遗手工生产及民俗展厅、国家级技能大师王菁工作室、培训教室、民族服饰加工车间、民族旅游纪念品展厅、民族风情展演等为一体。目前,展厅陈列了她20多年来收集的400余件藏品,其中有古老的布依族银饰、鞋、帽等。
博物馆先后接待了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前来参加“非遗文化”体验,还接待了、尼泊尔、南非等国内外参访和旅游团队1万多人次。
2013年,王菁受贵州省商务厅的邀请,随团到英国伦敦参加活动,她携带的数十个布依族传统元素的刺绣包很受当地人喜爱,很快便被抢购一空。王菁很是自豪、深受鼓舞。
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史静一介绍,目前,布依族服饰制作技艺涵盖兴义市、惠水县、西秀区、水城县、花溪区等11个县(市区)。
贵州还将在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挂牌成立布依族服饰研究基地,同时,建立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在其中成立传习所和展示中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可及度,广泛地深入到贵州布依族服饰的流布区域。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表示,“只有把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做好,非遗文化就能生生不息,我们的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泉。”
龙佑铭认为,特色民族服饰将在贵州旅游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增强当地文化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随着贵州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的改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王菁表示:“我会努力结合民族和生态文化,添加更多时尚元素,开发出更多文创产品。通过融合民族、生态文化和时尚元素,开发更多新产品,争做打造推动黔西南州布依族服饰走向世界的桥梁。”(记者 杨飞跃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编辑 杨军)
米乐m6小罗在线登录 上一篇:紡織行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經觀察·傳統產業新模樣 下一篇:欧航局世界最大远红外线望远镜及宇宙辐射探测器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