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黄山市屯溪区新安江边的河街公园,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五大类150项非遗项目,给观众一个的答案。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创造了人间奇迹,代代相传。
一辈子、一件事,是非遗传统技艺的真实写照。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15岁学习壮锦织造工艺,伏首三尺织机半个多世纪,不断改进工艺,潜心织造精品。作品获奖无数,成为传播壮族文化、传递壮乡友谊的名片。
“壮锦图案精美、制作精巧,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语的意思是‘天纹之页’,起源于宋代,是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谭湘光告诉记者,壮锦的图案奇巧,充满变化,可以为现代生活设计提供灵感,传统技艺只有与时代融合才能焕发新生。如今,随着壮锦壁挂、床旗、坐垫、围巾、披肩、背包、手袋、钱包等各式生活用品研发成功,壮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来自山东省费县薛庄镇城杨村的杨西彩在向观众介绍山东省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展台上,手绣作品令人眼花缭乱,香荷包、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围嘴等,它们色彩鲜艳、针脚匀实、造型朴拙,一针一线都展现出了“费县手绣”的独特魅力。
“‘费县手绣’讲究慢工出细活,传承人卞成飞发现手绣濒临失传,当时会做手绣的人寥寥无几。面对流传千年的手绣艺术即将失传的局面,她将自己的创业目标锁定于‘费县手绣’的传承,并不断创新。”杨西彩介绍,目前,“费县手绣”已经设计制作了24大类1000多个品种,注册版权41项,并在费县朱田镇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实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培训带动1500余人就业创业,年产值800多万元。
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没有丢掉传承‘香云纱’技艺的初心,跟着大师后面学习了10年。”香云纱技艺传承人欧阳凤婷告诉记者。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样吸引着商人林国榜,他将自己精湛的首饰制作功夫,用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海贝雕”上,创造出工艺精湛的作品。
上世纪30年代,作家郁达夫来到屯溪新安江边的河街,写下了“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的诗句,展现了老徽州特有的朦胧诗意。如今,河街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沉淀了岁月,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记者 徐 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米乐m6小罗在线登录 上一篇:“科创中国”:为企业创新解难题(科技视点) 下一篇:中国自主研发的染色新技术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