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57项、市级157项,已认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43人、市级220人。设立
这些非遗项目和文化也曾在历届旅博会上大放光彩,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向来自各地的朋友们展示和弘扬乐山优秀的非遗文化。
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竹纸的生产规模最大时,全县的三分之二人口都在从事造纸,夹江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名扬全国。
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制作好的夹江竹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先后两次来夹江和纸农一起研究改进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研制出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大千书画纸”, 被张大千赞之为“国之二宝”。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扎耍龙灯技艺,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体现。
制作草龙的工艺复杂且精细,主要工序包括选材→熏蒸→上骨架→上草→连接→上龙筋等,要采用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技巧。
编扎一条长50米的草龙,需要近 200个人工。而在整个编扎过程中,龙头的制作是最为耗时,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这是龙的精气神所在。
2008年6月,沐川草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与发展上,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彬,与哥哥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焕均一起扛起了将沐川草龙发扬光大的大旗。
不仅如此,去年12月沐川县文化馆还联合二位传承人,立足于沐川县实验二小开展“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沐川草龙培育传承新生力量》荣获“2023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宋笔继承了宋代抓笔技术的基础,并在制作和配料上加以发展。宋笔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有兼、齐、顿、掌等10道大程序,还包括几十道小工序。
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按柔、健、强毫的用量,宋笔分为软中硬三类,三类笔种的主要用毫分别是:软性宋笔——柔毫为主;中性宋笔——健毫为主;硬性宋笔——强毫为主。
成品宋笔笔锋尖齐、腰力强、弹性好,书画时刚劲有力,不散不乱,蓄黑适度,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点、擦、皱、染无一不佳。
宋笔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西亚各国。2009年,宋笔制作技艺被列为四川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峨眉扎染是四川扎染(古称“蜀缬”、“贡品宫缬”)的重要分支,在民间被称为“扎花”、“捏蛾蛾花”、“狗足爪花”或“疙瘩花”,现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峨眉扎染是唐朝时期沿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传播而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峨眉人民在宫廷“蜀缬”的基础上,融入民间文化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味”扎染。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以棉、麻、丝绸为染织物,以中药材黄莲、黄柏、板蓝根等植物为染料,通过扎结使织物局部防染而产生图形的民间印染技艺。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染前处理、打版工艺、扎结工艺、染色工艺、染后处理工艺,扎结方法和染色方法灵活运用,再加之扎结力度的变化,染色次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使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产生丰富的图案和色彩。
中国的拐杖历史源远流长,峨眉拐杖起源于二十几年。龙头拐杖用木头制作而成。它的选材很考究,均以自然生长取材,一般选用红木、楠木、杉木、实木等树根雕琢而成。 选好树根后晾干,根据树根造型定龙的形态,用小刀、原凿等工具进行过细,再打磨、抛光,最后上漆。
在峨眉山上,有一位名叫陈正松的老人,是“龙头拐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无尽的热情,雕刻出了上千根精美的龙头拐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
陈正松老人的雕刻技艺源自对峨眉山古建筑上龙形雕刻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他通过观察庙宇立柱等建筑上的龙形雕刻,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他的龙头拐杖不仅形态各异,而且种类繁多,每一根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和智慧。
近年来,陈正松老人以木兰树、红豆树、竹子等为原料,创作出了“单龙拐杖”“双龙拐杖”“九龙拐杖”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龙头拐杖。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更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永青阁”毛笔是乐山民间畅销不衰的驰名品牌,至今仍一直持续着纯手工家庭作坊生产和摆摊推销的传统模式。
“永青阁”毛笔均系精心制作,选料考究,从选毛、脱脂、梳绒清甩、齐头、押毛、梳层、掌毛、理汇、分头、护毛、吃干、栓控到干台再到成品达10余道工序。
乐山李培德打制的菜刀,又名“李菜刀”,由菜刀名匠李培德一手创立和打造,素有“李培德菜。
米乐m6小罗在线登录 上一篇:进博会新看点--经济·科技--人民网 下一篇:荔波一家上榜!贵州省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名单公示